首页 > 八卦生活->粗人吃不了细糠(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粗人吃不了细糠(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bulubiu+ 论文 1732 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粗人是如何定义的?

鲁迅先生曾在《浮沉》中写道:“粗人和细人的区别,类似大行火车和小行火车不同。大行火车只有粗壮的马力,能挣脱贵族主义的专制,受到工业的保佑;而小行火车则更需要工艺美术的精细,认真的调度,繁复的机件,以及美满的小事。”

真相是什么?

粗人吃不了细糠(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粗细是一种暴力的划分。而食物之所以能否入口却与文化和经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息息相关。就像唐代文学家杨凝式所说的“薄粥食之不进甚于肥而粟饱食之不厌甚于羹餉”。吃得多好不一定意味着吃得对。

为何粗人不适口细糠?

粗人吃不了细糠(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鲁迅曾在《华盖集·艺术的雅黑暗淡》中提到:“细者要有细之味,则粗之味便不能有。”在那个较为贫困的时代,大多数人吃的都是简单粗糙的食物,比如白面馍、粗粮等,因此能吃到精致的食物自然会更加感官体验过度。

粗人吃不了细糠(鲁迅眼中的粗人——细糠不适口的真相)

粗人并不一定是没有味觉的蜗牛。《鲁迅全集》中所收集的《中国的僵尸》就颇有闻名。文中描述的是官僚们“向死后咸甜的味道,受我民族天性的缘故,实在非常的好奇”。这说明,对于一个人来说,与身份背景、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有关的是味觉经验。粗人不适口细糠是和文化、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细糠和粗人的食物并不代表一定好坏,只是代表的不同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甚至说每一个味蕾在体验美食时也应该延续这一理念,通过尝试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菜品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吃饭文化背后的故事。而细糠和粗人的畅销与否,更应该了解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姿态,不要被味觉偏见左右了自己的审美。